
豬的糞便排泄量與體重、日齡、飼料類型及消化吸收能力密切相關。根據養殖數據,一頭豬從7公斤生長至125公斤的糞便排泄量可分階段估算:
體重與排泄量關系
25-30公斤階段:日排泄量約5-7公斤(含糞尿);
40-50公斤階段:日排泄量約8-9公斤;
50-80公斤階段:日排泄量約10-11公斤;
80公斤以上:排泄量趨于穩定,但具體數據需結合飼料轉化率調整。
生長周期與總排泄量
假設豬從7公斤增重至125公斤需約180天(育肥周期),按日排泄量8-10公斤(綜合各階段均值)計算,總排泄量約為 1,440-1,800公斤(含糞尿)。
若按干物質計(水分去除),糞便量約為總排泄量的30%-40%,即 432-720公斤。
關鍵影響因素
飼料類型:精料占比高時,排泄量可能減少(因消化吸收率提升);青粗料占比高時,排泄量增加。
飼養管理:圈舍環境、飲水充足性及健康狀況均會影響排泄量。
年產1萬噸有機肥設備方案
一、設備配置與產能設計
生產規模
年產1萬噸有機肥,需按 5-15噸/小時 的生產能力設計,采用轉盤造粒工藝,確保產品含水率≤20%。
核心設備清單
設備名稱 規格/產能 功能說明
混合攪拌機 1臺 原料預混,調節含水率至45%-55%
翻拋機 1臺(1000m³/h) 發酵物料翻堆,促進腐熟
圓盤造粒機 1-2噸/小時 將發酵物料制成顆粒
烘干機 適配產能 降低顆粒含水率至安全標準
冷卻機 適配產能 穩定顆粒溫度,提升強度
篩分機 適配產能 分離合格顆粒與返料
自動打包機 1臺 定量打包,成品入庫
輔助設施
儲料場:約500㎡,輕鋼彩板結構,用于原料與輔料儲存。
發酵場:約1500㎡,水泥硬化地面,配備排水系統,防止雨季滲漏。
加工車間:約1000㎡,安裝粉碎、篩分、造粒等設備。
成品倉庫:約600㎡,儲存量500噸,防潮防雨。
二、工藝流程
原料預處理
畜禽糞便(含水率60%-80%)與輔料(如秸稈、風化煤)按比例混合,調節C/N比至15-30,含水率至45%-55%。
添加發酵菌種,條垛式堆放發酵。
發酵階段
翻拋機定期翻堆,促進物料腐熟,發酵周期約12-15天。
發酵后物料含水率降至30%-40%,可進入下一工序。
造粒與后處理
發酵物料經粉碎、混合后,通過圓盤造粒機制成顆粒。
顆粒經烘干、冷卻、篩分后,合格產品打包入庫,返料重新造粒。
三、投資與成本估算
設備投資
小型生產線(5萬元-50萬元):適合家庭農場,產能≤1000噸/年。
中型生產線(50萬元-150萬元):產能1000-5000噸/年,自動化程度較高。
大型生產線(150萬元-500萬元):產能≥5000噸/年,配備智能控制系統與環保設備。
運營成本
原料成本:畜禽糞便與輔料采購費用。
能耗成本:電力、燃料(如生物質)消耗。
人工成本:操作、維護及管理人員薪酬。
環保成本:除臭、廢水處理等費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