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銨與碳酸鈣反應造粒生產硝酸銨鈣,主要采用中和反應結合造粒技術的工藝,其核心步驟包括反應體系構建、蒸發濃縮、造粒成型及后處理,具體如下:
一、反應體系構建
原料選擇
硝酸銨:作為氮源,通常以溶液形式參與反應,濃度需控制在合理范圍(如質量分數96%-99%)以確保反應效率。
碳酸鈣:作為鈣源,需粉碎至特定粒度(如20-40目或更細),以增大反應接觸面積,促進中和反應進行。
水:用于溶解硝酸銨并調節反應體系濃度。
中和反應
反應原理:硝酸銨溶液與碳酸鈣細粉混合,發生中和反應生成硝酸鈣、氨氣、二氧化碳和水。反應方程式可表示為:NH4NO3+CaCO3→Ca(NO3)2+NH3↑+CO2↑+H2O
實際工業中會控制條件使氨氣重新溶解,形成硝酸銨鈣溶液。
反應條件:
溫度:通常控制在175℃左右(二段蒸發壓力0.017 MPa),以防止氨分解或爆炸。
攪拌速度:需均勻以確保反應充分。
原料配比:根據化學計量比精確控制硝酸銨與碳酸鈣的比例,避免某一種原料過量或不足。
二、蒸發濃縮
目的:將中和反應后的硝酸銨鈣溶液蒸發濃縮至一定濃度,以便后續造粒。
方法:采用二段蒸發或多效蒸發器進行濃縮。例如,先使用三效降膜蒸發器將溶液濃縮到一定濃度,再依次通過二效、一效和單效蒸發器進一步濃縮至所需密度(如質量分數96%-99%)。
濃縮過程中需控制溫度和壓力,防止溶液分解或結垢。
三、造粒成型
塔式造粒
原理:將濃縮后的硝酸銨鈣熔融液噴淋至造粒塔頂,通過旋轉造粒器(錐形多孔噴頭)形成顆粒。
設備:造粒塔、旋轉造粒器、高位槽、泵等。
操作:熔融液通過噴頭噴淋成細滴,在塔內自由落體過程中冷卻固化成顆粒。
特點:生產出的產品抗壓強度高且水溶快,中微量元素更易被作物吸收。
滾筒流化床造粒
原理:將硝酸銨鈣料漿噴涂在流化床內的料簾上,通過逐層涂布形成球形顆粒。
設備:轉鼓流化床造粒機、料漿管、霧化空氣系統等。
操作:料漿經霧化空氣霧化后噴涂在料簾上,顆粒在轉鼓內逐層長大并冷卻。
特點:顆粒球形度好,冷卻效果好,抗壓強度大,且設備小、顆粒大小可調、產品不含油。
四、后處理
干燥與冷卻
干燥:造粒后的顆粒需進行干燥處理以降低水分含量(如降至0.3%以下)。常用設備包括回轉干燥爐、流化床干燥器等。
冷卻:干燥后的顆粒需進行冷卻處理以防止結塊。常用設備包括流化冷卻器、振動冷卻機等。
篩分與打包
篩分:將冷卻后的顆粒進行篩分,分離出合格粒度(如1-4mm)的產品和細粉。細粉可返回混合槽重新造粒。
打包:將合格顆粒送敷粉筒內進行涂層、敷粉(如使用石灰石粉作為防結塊劑),然后進行打包、貯存。打包形式包括袋裝和散裝等。
上一篇:養8000千只鴨子的化糞池比例是多少?有機肥料造粒生產線價格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