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糞便及尿液經過科學處理后作為肥料推向市場,是農業資源循環利用的重要方向,具備顯著的環保和經濟效益。以下從技術處理、市場優勢、法規要求及推廣建議四個方面展開分析:
一、技術處理:確保安全與肥效
無害化處理
家禽糞便中含有的病原菌、寄生蟲卵及抗生素殘留,需通過高溫堆肥(50-60℃持續10天以上)或厭氧發酵(30-60℃發酵8周以上)殺滅。例如,添加微生物菌劑可加速腐熟,縮短發酵周期至3個月,同時降低氨氣排放。
養分提升
堆肥發酵后,氮、磷、鉀等養分以腐殖質形式穩定釋放,提高肥效。以雞糞為例,其氮磷鉀含量較高,腐熟后不僅能改良土壤,還能促進作物生長。
重金屬控制
規模化養殖場的糞便可能存在重金屬超標風險,需通過原料篩選、添加螯合劑或選擇低重金屬含量的飼料原料進行源頭控制。
二、市場優勢:需求驅動與政策支持
土壤改良需求
長期使用化肥導致土壤酸化、有機質下降,家禽糞便有機肥可增加土壤微生物數量,提升肥力。例如,舒城縣通過畜禽糞便發酵生產有機肥,使項目實施面積擴大至10萬畝,顯著減少農業面源污染。
政策紅利
國家鼓勵“種養結合”,對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項目給予補貼。例如,農業農村部對符合條件的有機肥廠提供稅收優惠、專項補貼及項目支持,最高可獲200萬元/年補助。
成本優勢
與傳統化肥相比,有機肥成本更低。例如,舒城縣通過使用畜禽糞便發酵產生的有機肥,每畝成本從1500元降至1000元以內。
三、法規要求:合規生產與銷售
質量標準
需符合《GB 7959-87糞便無害化衛生標準》和《GB/T 25246-2010畜禽糞便還田技術規范》,確保重金屬、抗生素殘留等指標達標。
登記與許可
生產有機肥需取得肥料登記證,銷售時需標注養分含量、適用作物及使用方法。
環保合規
生產過程中需配套建設糞污貯存、處理設施,防止二次污染。例如,干濕分離技術可有效降低糞污處理難度。
家禽糞便及尿液通過無害化處理后作為肥料推向市場,既符合環保政策,又能滿足農業需求。未來需通過技術創新、政策引導和市場培育,推動這一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下一篇:蘑菇渣如何搭配做栽培基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