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欧美人与牲动交a欧美精品,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国产在线观看精品,精品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电影院,4虎影视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關于我們 收藏首頁 設為首頁
 
首 頁 新聞資訊 宣教動態 環球熱點 公眾參與 綠色之星 環評公示 全本公示 竣工驗收公示 環保專題
當前位置: 首頁 -> 百家爭鳴 返回首頁
明確綠色消費戰略定位與政策創新方向
發布時間: 2017-08-08   [字號: ]   [關閉窗口]

任勇 沈曉悅

習近平總書記在5月26日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對為什么和如何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做了系統闡述,并將倡導推廣綠色消費作為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六大任務之一,擺到重要位置。那么,如何準確理解綠色消費在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戰略定位和作用,創新綠色消費政策與實踐,是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重要問題。

消費與生產構成經濟活動的主要過程,二者互為前提,相輔相成。消費涉及城鄉居民、企業和社會團體各主體,消費與生產的方式體現了發展和生活方式的主要方面。我國綠色消費與國際上可持續消費的概念總體一致,但更強調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特征,注重崇尚勤儉節約、減少損失浪費、選擇高效環保的產品和服務,降低消費過程中的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綠色消費在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戰略定位,是由我國現階段消費特征及其所產生的資源環境問題狀況決定的。推動綠色消費的政策創新方向是以現有相關實踐為基礎、由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目標所決定的。

我國消費進入升級轉型階段對資源環境壓力持續加大

四大特征表明我國消費明顯進入全面升級轉型階段。

一是消費規模持續擴大。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最近12年年均增長率達到14.90%,201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30萬億元,較2001年增長了近6倍。

二是消費能力持續增強。我國已處于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范圍,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提高。按照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目標,2020年人均收入較2010年要翻一番。據統計,城鎮居民消費支出是農村居民消費支出3.5倍。預計2020年我國城鎮人口占比將提高到60%,消費增長潛力巨大。近年來,我國新型消費模式發展迅速,對消費拉動作用明顯。2016年,中國網絡零售交易總額達5.16萬億元,同比增長26.2%。

三是消費結構已從溫飽型向小康型轉變。2013年發布的全球22國恩格爾系數數據顯示,我國居民的生活水平已達到小康水平。2001年~2015年,在衣食住行類消費用品中,衣、食類基本生活消費品所占比重分別從2001年的34.96%、44.83%,大幅下降到2015年的18.10%、26.14%;住、行類消費品比重從2001年的3.49%、16.72%上升到2015年的7.40%、48.35%,充分表明居民消費結構已從溫飽型向小康型轉變。

四是消費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從2015年開始,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基本保持在60%以上;同時,代表消費發展水平的第三產業快速增長,從2015年開始,其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50%。

由于規模、結構等消費方式原因,我國消費領域對資源環境的壓力持續加大、問題凸顯。

首先,消費對資源能源的需求持續剛性增長。我國居民資源、能源消費量迅速增加,2014年人均電力、煤炭、石油消費量分別較2006年上漲89.53%、55.07%、42.78%。2010年,我國人均生態足跡為2.2全球公頃。盡管低于全球平均生態足跡2.6全球公頃,但卻是2010年我國人均生態承載力的兩倍以上。我國約90%的生態足跡產生于食品、住房、交通等消費活動,給資源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

其次,過度型、浪費型等不合理消費方式加劇資源環境問題。據測算,我國每年浪費的糧食逾700億斤,相當于兩億人1年的口糧。我國汽車連續8年產銷量世界第一,2016年保有量接近2000萬輛,大量消耗著石油,嚴重污染著環境。2015年我國快遞行業消耗99.22億個包裝箱、169.85億米膠帶、30多億條編織袋,這些包裝垃圾可以擺滿近20萬個足球場,膠帶總長度可繞地球赤道425圈;部分大型城市電商包裹包裝垃圾占清運生活垃圾的85%~90%;目前我國每年包裝產量逾3000萬噸,總體回收率不到30%,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截至2013年,我國電視機、冰箱、空調、洗衣機、電腦年廢棄量超過1億臺,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產生國。截至2015年2月,我國的手機用戶已達15.3億,每年產生的廢棄手機大約有兩億部。

第三,在環境污染的諸多方面,來自消費領域的負荷超過了生產領域。大氣細顆粒物源解析發現,目前北京、上海、杭州、廣州、深圳等特大型城市的移動源排放已成為細顆粒物污染的首要來源,深圳達到了52%。其中,機動車是城市最主要的移動污染源。2015年全國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是同年全國工業廢水排放量的2.68倍,而1997年二者的比例僅為0.83, 生活污水排放量在18年增加了1.83倍。

綠色消費政策創新與實踐方興未艾,但尚未形成體系

我國綠色消費活動涉及衣食住行眾多領域。在食品領域,2003和2005年分別啟動了無公害農產品和有機產品認證工作,2012年又實施了綠色食品認證。圍繞綠色出行的基礎設施建設近年來得到較快發展,2015年,我國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總長度3069公里,“十二五”期間共建成投入運營的線路1640公里,平均每年增加328公里;到2020年,我國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將突破6000公里,城市軌道交通將成為全國一、二線城市公共交通的主體。

早在1994年,我國就建立了環境標志制度。經過20多年的發展,環境標志產品范圍與影響力不斷擴大,市場認可度較高。環境標志產品認證對生產領域的資源節約和污染物減排發揮了積極作用。一項針對2014年家具、印刷、膠粘劑、水泥等33類環境標志產品環境績效的研究表明,在污染物減排方面,減少的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約占2014年我國VOCs排放總量的1.1%,減少的總磷排放量約等于北京市全年排放量的1.5倍,減少重金屬汞排放量9.19噸,減少難降解的塑料包裝4606噸;節電86億千瓦時,節水8041萬噸。

近兩年,將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納入統一體系的綠色供應鏈概念開始被接受,深圳、天津、上海和東莞等地正在積極開展試點。

總體上,我國綠色消費活動有兩大特點。一是綠色消費產品供給不足。無論是綠色食品、節能產品、綠色建筑、公共交通還是環保標志產品,規模都較小,尚未成為衣食住行必須消費品的主流。因此,目前由綠色消費產生的資源環境規模效益有限。

二是消費者對綠色消費品選擇的意愿增長較快,但目前關注較多的是對消費者自身健康的影響,而過度消費等消費行為現狀不容樂觀。阿里研究院的一項分析表明,在阿里零售平臺上,綠色消費者比例從2011年的3.8%快速增長到2015年的16.2%,增長最快的人群是23歲~28歲的群體,且綠色商品的平均溢價達33%。一項針對中國環境標志的公眾調查結果顯示,有90%的受訪者知曉中國環境標志,有78.4%的受訪者愿意為中國環境標志認證產品支付同等甚至更高的價格。然而,我國垃圾分類的困境和過度消費及浪費現狀,說明消費行為和生活方式的綠色化面臨很大挑戰。

與綠色消費活動特點相對應的是,我國推動綠色消費工作尚未進入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政策沒有形成體系,激勵作用與約束力都不夠。具體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

一是缺乏系統謀劃和頂層設計。黨和國家相關文件與法規體現了綠色消費的理念和原則要求,但目前一些具體政策還僅限于政府部門頒發的管理辦法、通知、指導意見等規范性文件,門類不全,政策層次及效力較低,操作性不夠。

二是對綠色消費的推動力度不足,對綠色消費引領作用不明顯。在綠色產品領域,與資源能源節約的相關政策較多、效果較好,但與環保相關的政策少、效果弱,經濟政策激勵普遍不足,調控作用有限。

三是綠色消費相關政府職能分散,環保部門作用有待提升,政策及管理碎片化問題較為突出。

四是現行綠色消費相關工作與污染物減排的重點工作領域結合不緊密,作用潛力尚未發揮。

五是企業及公眾綠色消費內生動力不足等。

應明確綠色消費在推動綠色發展上的戰略定位

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也是經濟綠色轉型和總體改善環境質量的攻堅期。從消費與生產、消費與環保之間的辯證關系看,大力推動綠色消費對轉變發展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改善環境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且正當其時。

首先,綠色消費是經濟綠色轉型的基本要義,也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動力。經濟的綠色轉型包括生產和消費兩個環節的綠色化,消費的綠色化對生產的綠色化發揮著引導和倒逼作用。經過綠色理念和措施引導的消費規模、消費方式、消費結構、消費質量、消費偏好的變化,必然會傳導到生產領域,左右著要素資源的配置方向、生產方式的改進、產品結構的調整和產品品質的改善,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其次,綠色消費是促進綠色生活方式形成的核心內容,是推動全民行動的有效途徑。生活方式是一個內涵廣泛的概念,既包括人們的衣、食、住、行、休閑娛樂、社會交往等物質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價值觀、道德觀及相關方面,消費方式是生活方式的重要內容。綠色消費活動可將綠色理念和要求傳遞、滲透到公眾生活的各個方面,引導和帶動公眾積極踐行綠色理念和要求。

第三,綠色消費是促進環境質量改善的新抓手,是完善環境治理體系的新途徑。我國現行環境政策多集中在生產領域,且以約束和監管為主要方式,以政府和企業為主體。建立引領綠色消費模式的制度機制,可以拓展環境治理的領域,有助于建立激勵與約束并舉的制度體系。還可以通過綠色供應鏈實踐,讓產業鏈條中的先進企業管理落后企業,開辟環境治理的新途徑。

目前,全面推動綠色消費處于最好的時間窗口期,也具備了較好的社會基礎。我國消費從溫飽向小康的轉型期,也是新的消費習慣與模式的形成期。只要抓住機遇,及時引導,就可以促進形成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消費模式。同時,公眾的環境意識、參與意識和環境維權意識明顯在增強,對享有良好生活質量的要求和期待日益增長,形成了推動綠色消費的社會基礎。

要使綠色消費在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善環境治理體系中發揮應有作用,我國應沿著6個方向強化和創新綠色消費制度與體制機制。

一是將綠色消費納入國家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系統謀劃,做出頂層設計,全面解決推動綠色消費的立法、體制、政策和規劃等問題。

二是加快建立健全綠色消費相關法律法規。通過專門法或在相關立法中,明確綠色消費的法律地位,界定相關主體責任和義務,建立政策體系。同時,優先考慮修改《政府采購法》,明確政府綠色采購的約束性規定,建立配套實施政策。

三是明晰政府相關部門在推動綠色消費中的職能定位,形成合力。按照綠色產品供給、流通、消費和消費后的回收利用等全過程各環節,構建綠色消費推動體制,配置政府部門的職能,相關標準應由環保部門和資源節約管理部門統一制定并監督實施。

四是注重培育以市場為基礎、居民消費者為主體、政府及社會團體為引領的推進機制。消費行為是眾多個體的行為,消費選擇是個人偏好,具有自愿性。推動綠色消費,要在規范性約束的引導下,重點從財稅、信貸、價格、監管與市場信用等方面建立經濟激勵和市場驅動制度,引導綠色產品的供給和居民消費的綠色選擇。但政府、企業和其他社會團體,可以通過強制性規定,實行綠色采購,發揮引領作用。消費后的回收利用,強制性規定對所有消費者都是必要的。

五是將與資源能源節約和環境質量改善目標密切相關的綠色產品供給、垃圾分類回收、公共交通設施建設、節能環保建筑,以及相關技術創新等作為推進綠色消費的重點領域,加大相關節能環保標志認證工作力度,推廣綠色供應鏈。

六是加大綠色消費宣傳力度,建立綠色產品信息平臺,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和行業協會在推動綠色消費活動中的作用。

作者任勇系環境保護部環境發展中心主任,沈曉悅系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政策部主任

[ 返回頂部 ] [ 打印本頁 ] [ 關閉本頁 ]
ICP備案編號:蘇ICP備10001599號
策劃編輯:江蘇省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
版權所有:江蘇省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辛集市| 微博| 道孚县| 阜康市| 河东区| 栾城县| 兴义市| 泸溪县| 巴塘县| 来安县| 平和县| 和林格尔县| 浦城县| 穆棱市| 广灵县| 黑水县| 六安市| 九龙城区| 岑溪市| 依安县| 永胜县| 齐齐哈尔市| 蓬安县| 磐安县| 潼关县| 清流县| 普兰县| 塔河县| 洛宁县| 会宁县| 无锡市| 安丘市| 宝鸡市| 乃东县| 安达市| 阳东县| 东城区| 曲麻莱县| 黄骅市| 德化县| 襄垣县|